近日,一则国内“机器人伤人”事件的报道突然出现,在人工智能和机器人概念热炒的背景下,引起了大量媒体转发、跟进,以及网友热议、吃瓜群众围观,也对以“创新驱动、质量引领”为主题的高交会组织方造成无形压力。

  根据最初报道,在深圳举办的第十八届中国国际高新技术成果交易会上,一台名为小胖的机器人在无人操控时,突然自行打砸展台玻璃,导致部分展台破坏,还砸伤了路人(见图片)。

  

 

  

 

  11月18日下午,高交会官方微博做出说明(见图片),澄清事故原因是人为操作不当。随后,机器人厂商、参展厂商也做出说明,指出是参展人员误操导致。

  

 

  

 

  

 

  

 

  根据上述澄清,本文先为广大吃瓜群众还原下事件始末:参展厂商(深圳展景世纪科技有限公司,机器人内置投影仪的供应商)人员在试图挪动机器人时,误将“后退键”按成“前进键”使用。此时机器人已自动关闭避障感应,操控人员又未及时按停,致使机器人撞到玻璃展板,玻璃展板倒地摔碎并划伤一名观众,整个过程10余秒。伤者被现场包扎并送往医院缝针,相关公司对伤者进行了慰问、赔偿。涉事机器人厂商(北京进化者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)认为有人“恶意攻击”。

  原因剖析

  首先,可排除机器人“自行”制造事端。

  为啥?虽然在该机器人厂商的官网上有“自我意识”、“机器人会通过表情、动作、语言等来表达自己当前的情绪状态”等宣传内容。但业内人士都知道,人类现有的机器人产品都没有真正的自主意志,都是按设计者预先编定的程序,来执行相关功能,与其他科技产品如电脑、汽车、飞机等没有本质的不同,仅仅是名称中出现了“人”字而已。即使出现意外,也只可能与产品制造者、使用者有关,而非机器人自己的主观故意,机器人没有负责任的能力。能独立思考、有自我意识和情感的机器人只存在于科幻作品中,人类现阶段技术对此是遥不可及。

  

 

  

 

  其次,也可基本排除机器人故障、外界电磁干扰、黑客入侵等原因。因为“在打开面罩的情况下,会自动关闭避障感应元件”,所以机器人在运动时不会避开展台玻璃等障碍物,这是机器人厂商的预先设定。而且监控视频、参展人员证实,意外是在现场人员操作时发生的,误操作的说法相对更可信。

  再次,从机器人外形看,展台破坏应是直接撞击造成,而非“打砸”。根据媒体图片、厂商网站资料和作者的现场体验,涉事机器人的可活动部件只有头部、机体两侧的翅膀和底部运动轮。头部呈半圆形,与机体紧密连接,只可左右旋转;底部运动轮几乎完全被机壳覆盖;只有橡胶质地的小翅膀可上下小幅度挥动,但难以做出“打砸”动作,且无“案发”现场机器人翅膀挥动过的任何信息。不过,这个机器人有着1米高、0.5米半径的较大身躯,41.4公斤的体重,坚硬的塑料外壳。在行进速度较快时,它还是有一定的冲撞力。据此可推断,是失控机器人的机体运动撞击,导致了意外。

  综上,相关厂商的申明基本可信。应是现场使用人员对操作不熟悉,误操作导致机器人行动方向相反,又未能及时制动,加之机器人当时被自动关闭避障功能,导致冲撞意外而损物伤人。

  媒体的素养

  显然,最初大量的媒体报道内容是以讹传讹,严重歪曲了事实。和以往很多新闻事件一样,不少专业媒体的业余表现,又一次证实了拥有话语权的他们,为了快速博取眼球和点击量,不惜裸泳,脸面根本不是他们的重要部位。在事件得到澄清后,很多媒体做了更正或进一步的分析报道,但这种缺乏辨析、调查的行业风气仍然影响了吃瓜群众的心情和吃瓜时间。

  产品设计的完善

  虽说这起意外的直接原因是误操作,但作为“专门为4-12岁的孩子”或其他人群研发的服务型机器人,涉事产品的厂商除表示高度重视安全之外,并未公开反思该产品的任何具体问题。服务型机器人是创新型产品,缺乏适用的标准、行业规范,几无先例可循。而且越是复杂、精密的产品,就越难避免设计、质量问题。可安全无小事,该产品面向的广大家用、商用用户群体不仅可能非专业,而且不乏老幼人群,误操作、误触碰在理论上无法避免,此次事件的发生即是警钟。

  根据作者对产品的体验和厂商公开的资料,这款机器人的本体行动能力包括左右转动、前行、后退,可通过语音操控(面罩关闭状态下),也可以通过触控屏来手动操控(面罩打开状态下)。在触控菜单中可实现“微调”、“移动”、“高速”三档运动速度模式的切换(见菜单图片)。在语音交互沟通不便的情景下,手动的运动控制功能对这款体型、重量较大的机器人而言,是不可避免的选择。至于机器人运动时的紧急制动,用户可通过触摸机器人头部来实现,这个功能倒很方便。

  

 

  

 

  在该机器人机体上遍布着各类传感器(见机器人完整图片),涉及距离探测功能的是遍布机体四周中、下部的多个超声波传感器,和机体前面底部的红外线传感器,这表明在产品设计上重视距离探测、地图构建、避障等运动控制功能。

  

 

  

 

  在官方申明中,该厂商说明:“在打开面罩的情况下,会自动关闭避障感应元件,这是为了更好地实现人对它的控制”。

  虽说手动操作时,用户就在机器人旁边,但当机器人运动较快并拉远操控距离时,尤其是在不熟悉操作或紧急、特殊情况下,用户可能无法及时通过触摸来制动机器人,此次高交会事件即是如此。

  也许,该机器人的避障感应功能尚不精确,否则不应为了运动功能的充分实现,而关闭避障功能,牺牲安全性。但即便这样,至少也应考虑在速度较快的运动模式(例如上述的“移动”、“高速”两档)下,自动打开避障功能,以保障人身、财物和机器人本体的安全。

  根据作者的产品体验,该机器人在表演“手足”并用的舞蹈时(面罩关闭状态下),运动避障功能应该也是自动关闭状态。这在比较狭小的空间如家庭住宅,或幼儿、宠物可能靠近的情况下,可能有安全隐患。

  产品的安全性设计应全面、细致、慎重,不应假设所有用户的反应速度、操作熟练度和使用场景都在比较理想的状况下。

  看来,该机器人的产品设计确有值得商榷之处。

 

  希望业内厂商以此事件为鉴,确实以“创新驱动、质量引领”来开发产品,切不可为追求产品功能的充分展现,而疏忽了安全,这样才能有效避免他人造谣歪曲,让无良的苍蝇媒体无从下嘴,让群众也能放心吃瓜。